简介
壮族善舞,具有悠久历史的“铜鼓舞”,节奏鲜明,舞步雄健。在集中本民族民间文学、音乐、舞蹈、技艺的基础上,壮族人民创造了自己的戏----壮戏。铜鼓是壮族最有代表性的民间乐器。它是壮族古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,农业生产活动过程的再现,春耕、夏种、秋收、冬藏,明白如话地用身段、手势表现出来,给人以鼓舞,以向往,充满生机。
自娱性
壮族铜鼓舞有两种表现形式,一种是自娱性的,是集体舞蹈,比较原始素朴粗犷,一种是表演性的,接近于舞台艺术,有一定的表演程式。
舞蹈内容
自娱性的壮族铜鼓舞流行于红水河畔,主要是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兰、凤山,巴马一带的壮族村寨。每当新春佳节,人们就将寨里的铜鼓集中到比较平旷的场地上,按铜鼓的大小次序,排列出一定的“音阶”。由一个熟知铜鼓音阶和声律的老鼓手敲着锣指挥,鼓手们一人一鼓,按照统一的指挥,敲出各自的鼓点,与其他的铜鼓配合,形成特有的节奏和旋律。跳舞者穿着节日盛装,应声起舞。舞蹈的内容一般有“开场”、“春耕”、“夏种”、“秋收”、“冬藏”、“迎春”六个部分。鼓手们听从指挥,按一定的节拍掌握鼓点的疏密缓急,轻重高低,以表达四季农事紧张繁忙的情调。跳舞者随着鼓声表演各种优美感人的动作,再现各种农事情景。鼓声传闻十数里之外,其他村寨的人听到鼓声,也集合男女老少抬着铜鼓来助兴,有的村寨还展开比赛。赛铜鼓从正月初一开始,至十五结束。结束那天晚上进入高潮,灯火通明,全鼓齐鸣,万人空巷,舞场上人声鼎沸,极为壮观。
基本步法
马关壮族铜鼓舞的基本步法有一跺一踢的“活跃步”,一脚踏地,一脚跟随,双手叉腰的“踮步”和“走路步”等。手的动作主要有搭肩巾,上甩巾,腹前横摆交叉巾,叉腰等。就整体而言,舞者手部动作较丰富,故又有“手巾舞”之称。这种舞蹈,在表演气势上,明显的脱胎于壮族古代“三月三”对歌的传统习俗,具有活跃、谐趣及生活气息浓厚的特点。
表演性
表演性壮族铜鼓舞原是祭神的舞蹈。它的表演对象是神,是跳给神看的。用各种舞蹈动作满足神的欲望,以祈求神的护祜。神是人的化身,只有人认为美的,才能博得神的欢心。所以表演给神看的舞蹈,同时也就是给人欣赏的舞蹈。
特点
表演性的壮族铜鼓舞,舞队一般由七人以上组成,其中四人敲铜鼓,一人打皮鼓,一人舞竹筛或雨帽,一人舞竹筒,其他的人按舞蹈安排的情节,分别捞不同的道具于中途出场。铜鼓二面或四面成套,如只有二面铜鼓的,就是一公一母,各由二人共敲一鼓。四面铜鼓一组的,则为二公二母。四人每人各敲一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