NAT

满族服饰

2014/05/03
NAT

傣族泼水节

2014/01/10
NAT

华苑蒙古文翻译手机版开放下载安装了!

2013/11/19
华苑蒙古文翻译手机版开放下载安装了!
NAT

蒙古族服饰 —— 五彩斑斓的蒙古袍

2013/08/22
蒙古族服饰名称为蒙古袍,主要包括长袍、腰带、靴子、首饰等。因地区不同在式样上有所差异。

关注我们

蒙古语学习

2024-11-26 本站 分类:
热度:12271

蒙古族文化

蒙古族文化
  蒙古族,现有人口4806849 人。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,其余分布在中国的东北、西北地区。  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 又富于传奇色彩的民族。千百年来,蒙古族过着“逐水草而 迁徙”的游牧生活。中国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迹,因而被誉为“草原骄 子”。  蒙古族在科学文化事业上比较发达,特别是明代以来,在历史、文学、语言、 医学、天文、地理等方面,对祖国的科学文化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。在民间文艺方面,“好力宝”是蒙古族中流传很广的一种演唱形式,马头琴是最富特色的民族乐器。

 居住
       洁白的“蒙古包”是满族对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称呼。“包”,满语是“家”、“屋”的意思。古时候称蒙古包为“穹庐”、“毡帐”或“毡房”等。蒙古包呈圆形,有大有小,大者,可纳20多人休息;小者,也能容10几个人。蒙古包的架设很简单,一般是在水草适宜的地方,根据包的大小先画一个画圈,然后沿着画好的圆圈将“哈纳”(用2.5 米长的柳条交叉编结而成)架好,再架上顶部的“乌尼”(长约3.2 米的柳条棍),将“哈纳”和“乌尼”按圆形衔接在一起绑架好,然后搭上毛毡,用毛绳系牢,便大功告成。一户牧民就算在草原上 安家落户了。蒙古包搭好后,人们进行包内装饰。铺上厚厚的地毡,摆上家具,四周挂上镜框和招贴花。现在一些家具电器也进了蒙古包,生活十分舒畅欢乐。蒙古包的最大优点就是拆装容易。搬迁简便。架设时将“哈纳”拉开便成圆形的围墙,拆卸时将哈纳折叠合回体积便缩小,又能当牛、马车的车板。一顶蒙古包只需要两峰骆驼或一辆双轮牛车就可以运走,两三小时就能搭盖起来。蒙古包看起来外形虽小,但包内使用面积却很大。而且室内空气流通,采光条件好,冬暖夏凉,不怕风吹雨打,非常适合于经常转场放牧民居住和使用。

饮食
      蒙古族的传统饮食大致有四类,即面食、肉食、奶食、茶食。通常,蒙古族称肉食为“红食”,蒙语叫“乌兰伊德”;称奶食为“白食”,蒙语叫“查干伊德”(纯洁、吉祥、崇高之意)。而农区多以谷物蔬菜为主食,以肉食为辅。
      马奶酒与手扒肉:蒙古族人民世居草原,以畜牧为生计。马奶酒、手扒肉、烤羊肉是他们日常生活最喜欢的饮料食品和待客佳肴。每年七八月份牛肥马壮,是酿制马奶酒的季节。勤劳的蒙古族妇女将马奶收贮于皮囊中,加以搅拌,数日后便乳脂分离,发酵成酒。随着科学的发达,生活的繁荣,蒙古人酿制马奶酒的工艺日益精湛完善,不仅有简单的发酵法,还出现了酿制烈性奶酒的蒸馏法。六蒸六酿后的奶酒方为上品。马奶酒性温,有驱寒、舒筋、活血、健胃等功效。被称为紫玉浆、元玉浆,是“蒙古八珍”之一。曾为元朝宫廷和蒙古贵族府第的主要饮料。忽必烈还常把它盛在珍贵的金碗里,犒赏有功之臣。“手扒肉”是蒙古人传统的食品方法之一。做法是将肥嫩的绵羊开膛破肚,剥皮去内脏洗净,去头蹄,再将整羊卸成若干大块,放入白水中清煮,待水滚肉熟即取出,置于大盘中上桌,大家各执蒙古刀大块大块地割着吃。因不用筷子,用手抓食而得名。斟酒敬客,吃手扒肉,是草原牧人表达对客人的敬重和爱戴。当你踏上草原,走进蒙古包后,热情好客的蒙古人便会将美酒斟在银碗或金杯中,托在长长的哈达上,唱起动人的敬酒歌,款待远方的贵客,以表达自己的诚挚之情。这时,客人理应随即接住酒,然后能饮则饮,不能饮品尝少许,便可将酒归还主人。若是推推让让,拉拉扯扯,不喝酒,就会被认为是瞧不起主人,不愿以诚相见等等。主人的满腔热情,常常使客人产生难别之情,眷恋之感。

蒙古族传统服饰
      蒙古族传统服饰包括长袍、腰带、靴子、首饰等,因地区不同在式样上有所差异,尤其女子长袍的款式差异较大。除了青海以外,男子的服饰各地差别不大。蒙古族男装多为蓝、棕色,女装喜欢用红、粉、绿、天蓝色。腰带是蒙古族服饰重要的组成部分。蒙古族靴子做工精细,分皮靴和布靴两种。佩挂首饰、戴帽是蒙古族习惯,男子腰带多挂刀子、火镰、鼻烟盒等饰物,各地区的帽子也有地方特色。另外蒙古族摔跤服也比较独特。 

 
草原“那达慕”  
      八月的草原,金风秋爽,牛羊肥壮,牧民们喜庆丰收的季节到了。这时候他们便开始酿制马奶酒,屠宰牛羊,缝制新衣,准备各种美味的食品,举办不同规模的“那达慕”(蒙古语“娱乐”、“游艺”的意思),进行被称为“男儿三艺”的射箭、摔跤、赛马等传统体育比赛。  “那达慕”,一般进行五至七天。每逢此时,牧民们穿着崭新的民族服装,骑着马、赶着勒勒车,从四面八方汇集而来。在绿茵草地上搭起毡帐,熬茶煮肉。整个草原炊烟袅袅,人欢马叫,一片欢腾。

 
      草原文化的民族形式具有鲜明的时代性,在不断融汇现代文明的过程中,使自身得到延伸、升华,实现了文化功能的提升,展现了草原文化作为现代文明重要载体的时代风貌。以草原上千百年来盛行的传统节日那达慕来说,已经被赋予了时代内涵,它所要展示和表达的已经不单是草原人们的娱乐竞技,而是增强了文化与生产、商贸、旅游等经济生活的联系,极大地丰富了民族团结进步的内涵,实现了草原文化与现实生活的对接,更加凸显了民族、地域特有的文化。在现实生活中,草原文化中的节庆、旅游、祭祀、娱乐、餐饮、医药、服饰、工艺、歌舞、文学艺术等都在实现与现代文明之间双向互需的有机结合。草原文化以特有的方式吸纳现代文明的成果,实现发掘、更新、重构以增强自我发展的能力;现代文明也在与草原文化的结合中获得新的实现领域和形式。

Tags